首页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www.cnzealou.com--中考资讯】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子,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方向,请你认识自己,好好爱自己。再怎么羡慕别人的钱包,身份,地位。那都不是自己的。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记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请善待自己。本站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学习路上,本站为你加油!

  【一】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年十四,入见太宗,因留宿卫。天麟好学不倦,于诸国书语无不习。帝命中书令耶律楚材厘正庶务,选贤能为参佐,天麟在选,赐名蒙古台。宗王征西域,以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遣天麟使海都,拘留久之,既而边将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天麟所。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天麟被拘留二十八年,始得还,世祖大悦,赏赉甚厚。拜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辞曰:“臣奉使无状,陛下幸赦弗诛,何可复叨荣宠。况臣才识浅薄,年力衰惫,岂能任政,恐徒贻庙堂羞,不敢奉诏。”帝嘉其诚,褒慰良久,从之。

  有谮丞相安童尝受海都官爵者,帝怒,天麟奏曰:“海都实宗亲,偶有违言,非仇敌比,安童不拒绝之,所以释其疑心,导其臣顺也。”帝怒乃解。江南道观偶藏宋主遗像,有僧素与道士交恶,发其事,将置之极刑,帝以问天麟,对曰:“辽国主后铜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闻有禁令也。”事遂寝。天麟年七十余,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曰:“卿年老,出入宫掖,杖此可也。”时权臣用事,凶焰薰炙,人莫敢言。天麟独言其*,无所顾忌,人服其忠直。

  成宗即位,加荣禄大夫、司徒,大宴玉德殿,召天麟与宴,赐以御药,命左右劝之酒,颇醉,命御辇送还家。武宗即位,*章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卒,年九十二。赠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宣。

  子圭,累官治书侍御史,迁枢密副使,复为侍御史,拜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卒。次子怀都,初袭断事官,累迁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慰使。孙哈蓝赤,袭断事官。

  (节选自《元史•石天麟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边将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天麟所寓:暂时住在。

  B.有谮丞相安童尝受海都官爵者谮:诬告。

  C.所以释其疑心,导其臣顺也释:解释。

  D.有僧素与道士交恶,发其事发:揭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B.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C.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D.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天麟好学博识,颇受皇帝恩宠。石天麟历经几个皇帝,其才能都得以认可,几个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年衰后甚至被赐以金龙头杖。

  B.石天麟有胆有识,喜欢表现自己。有寺僧告发道观私藏宋主遗像石天麟知道后就向皇帝进言,说这种情况可以理解,西京都还有辽国主后的铜像。

  C.石天麟忠于朝廷,关注朝廷大事。他被拘留在海都时,还设法说服边将要以恩宠宗义为重,营救了被劫持的皇子;有人诬陷安童,他向皇帝力谏,安童才得以脱险。

  D.石天麟贤能谦恭,其德泽被后人。石天麟贤能刚正,是几朝功臣,他的品行对子孙有深远影响。两个儿子都官至卿相,孙子也承袭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命中书令耶律楚材厘正庶务,选贤能为参佐,天麟在选,赐名蒙古台。(5分)

  (2)况臣才识浅薄,年力衰惫,岂能任政,恐徒贻庙堂羞,不敢奉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8.这首诗开头两句从描写什么入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9.“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2)《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归去来兮辞》中深信自己为官错误,归隐正确的两句诗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先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写在括号里。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6分)

  (3)简要概括*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一蹴而就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一挥而就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一蹴而就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一挥而就浮光掠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提前加入有车族,城市道路更加拥堵不堪。

  B.刘良欢认为,既然相关部门已经针对打车软件带来的不公采取了措施,同理,该部门也应为打车软件带来的不诚信提供纠纷解决。

  C.电影《一九四二》以直面“遗忘”的方式,把人们带到了灾难现场,掀起了人们追忆历史的热潮。

  D.针对今年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交通繁忙的情况,首都机场将加强航站楼前交通管理,加大楼前违章停放车辆的拖移和处罚力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千百年来被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

  ①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

  ②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

  ③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人地位

  ④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

  ⑤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

  ⑥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

  A.①⑤②⑥③④B.③①②⑥⑤④

  C.①②⑥⑤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水样的沈从文用水浇灌了他水样的作品。沈从文,这条湘西的清水征服了峭岩,

  ①,滴穿了磐石;托起了白浪滩头的乌篷船,润泽了苍崖翠壁间的杜鹃花,

  ②。③,他的生活美如水,他的作品纯如水,他永远光鲜,永远芳醇,永远润泽世人。

  17.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处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脉动。请你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确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句式大致相近。(6分)

  例如: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①节气:解读:

  ②节气:解读: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班、下班,上课、下课,睡着了、又醒来……我们以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感也在岁月的洗刷下,变得更加一文不值,就如同一个老妇的衣箱底层、那套尘封已久、再无人问津的嫁衣。每天看着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可能都不曾发现,还有一个穿插其中的龙套,叫细节。也唯有在看似空旷的舞台上,看见了它们,生活的深刻和丰富才可能变得一览无遗。

  要求:立意明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分析:A、B、C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2.B(分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而不是“古典诗歌”,题干缩小范围;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题干中针对的是“古典诗艺”。)

  3.A(分析: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4.C(释:消除。)

  5.A(从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上看,B项中的“因语以宗亲恩义”应从其所在的切分单位内断开出来;C项中的“同归”和D项中的“臣相亲狎”不可单独断开,应归并到其前面的切分单位内。)

  6.B(“喜欢表现自己”,“知道后就向皇帝进言”,这两种情况都不对。是皇帝向他咨询时,他才表达自己看法的。)

  7.(1)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译出大意3分,“厘正”“贤能”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译出大意3分,“年力衰惫”“徒”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开头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2分)。渲染出一幅雨后天晴,残云飘散,阳光灿烂的清新明丽的景象(2分),照应了文题“雨后晓行”(1分)。

  9.“临”和“惊”(各1分)。“临”字生动地写出了夜雨之后,池水上涨水面愈加开阔,高树下临愚池的景象(1分),突出了高树这个主体,与下句雨从高树上因风飘落联系更加密切;(1分)“惊”字运用比拟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高树宿雨,经晓风一吹,仿佛受惊而洒落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愉悦。(1分)

  10.(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每句1分,共6分)

  11.(1)AE(A项3分,E项2分,C项1分。C项,父母不识字只是部分原因且非主要原因。B项错在并无没有多处修辞手法。D项属于神态、动作描写,而非外貌描写。)

  (2)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①侧面描写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②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他热情地招呼。③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每点2分,共6分。本题比较简单,对话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有“点题”的作用,“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与下文的情节有照应,侧面烘托父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

  (3)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每点2分,共6分。本题的回答要抓住“我”心理活动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最后简单概括即可。)

  (4)观点一: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①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亲母亲依然很高兴。“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娘说)“你爹是高兴啦。”②父母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负担。“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③满足于儿孙在过年时能寄个卡片表达问候。“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观点二: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①儿子回家过年才突然发现父亲的苍老羸弱。“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赢弱。”②儿子平时无法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写信问候父母。和儿子一起写明信片的事情也网诸脑后。③听到母亲劝自己过年不要回来的劝告,很难过并决心要改正错误。

  (答出主旨给2分,另外答出一点可得2分,打出3点可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本题的回答具有开放性,考生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来回答,注意答题时,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楚,不能脱离文本。)

  12.(1)BC(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E“遗憾之情”的对象错误,原文说的是“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2)①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②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③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2分。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就可以轻松作了回答。)

  (3)①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对一点给2分。既然题干问的是“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中的“魅力”何在,那就要抓住“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就可以正确作答。)

  (4)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①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③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远瞩,孜孜以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①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②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③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考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13.C(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矛盾。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从语境意义上看,第二空应选“一蹴而就”。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从语境意义上看,第三控应选“浮光掠影”。)

  14.C(A项中途易辙,“提前”前加“他们”;B项宾语残缺,“纠纷解决”后加“的途径”;D项“加大”和“拖移”搭配不当。)

  15.D(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整个材料是在说歌曲的发展过程,器乐时代歌曲的地位很低,所以③紧承前面,然后说歌曲的迅猛发展①⑤②⑥,最后④是歌曲时代的形成。)

  16.①冲破了荆丛②播扬了吊脚楼头的千古情歌③他的为人清如水(根据前后句式和意义的提示,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参考示例:①立春——开春的节日,鸟语花香;

  ②惊蛰——第一声蛙鸣,唤醒沉睡的大地。

  (每题3分,共6分;每题意蕴解读正确、富有诗意2分,形式大致相近1分)

  18.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有话题的要求,审题时方向就更明确了,核心词汇是“细节”。细读材料,发现有一个关键语句,“也唯有在看似空旷的舞台上,看见了它们,生活的深刻和丰富才可能变得一览无遗”。可以得出结论,“细节”与“生活的深刻和丰富”相关,所以类似“细节决定成败”的立意是不准确的。应关注从细微处发现深刻,即“以小见大”。

  【参考译文】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十四岁时,入朝觐见太宗,因而留任宿卫。天麟好学不倦,对于各国文字书籍无不学习。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宗宗征讨西域,任命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派遣天麟出使海都,海都拘留了他很久,后来守边的将领劫持皇子北安王前往海都处,暂居在天麟的住所。天麟逐渐与海都的执政大臣相亲近,因而告谕他们宗族相亲的道理,以及臣子去逆归顺避祸求福的道理,海都听到后懊悔感悟,于是遣送天麟和北安王一同返回。天麟被海都拘留二十八年,终得以返回,世祖大喜,赏赐他甚为优厚。任命他为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推辞说:“臣出使没有功绩,幸而蒙陛下赦免不杀我,怎么可以再求荣宠?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世祖赞许他的诚恳,褒奖慰劳许久,终于同意他辞职。

  有人诬告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世祖很恼怒,天麟上奏说:“海都是皇室宗族,虽偶尔有不顺的言谕,却不能与仇敌相比,安童不拒绝海都的官爵,是要解开他的疑心,引导他以臣子顺从君主。”世祖的愤怒终于平息下来。江南地区的道观,偶尔藏有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位僧人素来与道士互相仇恨,揭发了这件事,准备对道士处以极刑,世祖将此事询问天麟,天麟说:“辽国皇帝皇后在西京的铜像,至今还有保留的,没有听说有禁令。”事情于是作罢。天麟七十余岁时,世祖将自己用的金龙头拐杖赐给他,说:“卿年老了,出入宫廷,可以拄着此杖。”当时权臣执政,气焰嚣张,没有人敢说话。唯独天麟指出他的*,无所顾忌,人们都佩服天麟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加封他为荣禄大夫、司徒,成宗在玉德殿举行盛大宴会,召天麟参加宴会,赐给他皇帝用的药,命令左右向他敬酒,颇有醉意,成宗命令用自己的车子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进官平章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赠予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忠宣。

  儿子石珪,历官治书侍御史,改任枢密副使,复任侍御史,任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为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去世。二儿子石怀都,最初承袭官职为断事官,屡次升迁后任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抚使。孙子哈蓝赤,袭职为断事官。

  【二】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l~3题。

  凝望生活,是一种审美。一望无际的大海,一带(绵延/蔓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墙壁,一座生动的雕象,之所以引人凝(níng)望神思,就是因为它们(融汇/融会)了生活的艺术。朋友之间的关切注视,爱人之间的脉(mài)脉含情,是生活艺术的升华:久别重逢或兵释前嫌之时饱含千言万语的深情一瞥(piē),则是生活艺术的精典。

  凝望生活,是一腔投入。以愿望的翅膀为钩,系一线的浮子,让期待在想象中高度充值,(赋予/给予)时光以全新的定义。_______,是失意的时候;_______,是思乡的时候;_______,是孤独的时候;______,是黄昏的时候;弗洛伊德凝望墙壁,是寂漠的时候……那是种非同寻常的沉默,是伟大与成功诞(dàn)生的前奏。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níng)望神思精典B.寂漠深情一瞥(piē)

  C.脉(mài)脉含情雕象D.兵释前嫌诞(dàn)生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融会赋予B.蔓延融汇给予

  C.蔓延融汇赋予D.绵延融会给予

  3.在文中画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李白凝*光②朱自清凝望荷塘

  ③屈子凝望汨罗江④李商隐凝望乐游原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②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选手苏炳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男子100米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季军,成为历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

  B.近日,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声称响应总理“提网速、降网费”的要求下调资费,但大部分网友认为他们出台的降价方案不得要领。

  C.央视《等着我》栏目播出了莫松秀老人与失联60年的老战友孙英财相见的场景,看到两位老人一见如故,泣不成声,在场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D.明星要自律,明星要守法,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明星“出事”似乎有增无减,而且还有方兴未艾之势。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汪国真的诗歌气质具有人性的真诚与良善,透着温暖与蔚蓝的朴拙,是现代诗里不可多得的品质,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诗人。

  B.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C.“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迮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D.2015年6月7日,“东方之星”沉船现场救援人员和数百名遇难者家属垂首默哀为生命的逝去悲伤,也祈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读书破万卷,一卷是多少?

  袁逸

  “读书破万卷”究作何解?古时的一卷又到底是多少?

  今天的图书,多以册、种、部等计数,古时却有不同。卷、轴、册、函等是古代书籍制度并在社会实际中用得最常见的。在漫长的简牍与帛书盛行的年代,“篇”与“卷”被更多地应用。“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即以竹、木为栽体的书籍计量手段,“篇”的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也即以文章内容的独立为考虑;其后,“篇”即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卷”则为帛书的计量单位,主帛书之长短,也即以机织缣帛的物理形态为标准,一件长度大致恒定的缣帛即为一卷。到了纸本时期,无论是刻是抄,则多以卷、轴、册称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兴古之一轴。”

  宋以后,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之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虽然在不少文人的笔下仞间或用之,如李鸿章之“读遍牙签三万轴”等。卷和册成了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其中,“卷”的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或内容、主题相近,或年代、体裁有别,或篇幅多寡分布,皆可以“卷”区别之。而“册”则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可见,欲“读万卷书”的量,约相当于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容量,或者1.2亿字的书。如果每天读6000字,两天便是一卷,一年180卷,约55年读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当然,此所谓“万卷”,是极言其多,并非是个确数。

  至于“破”字,更有深义在焉。不是真的要把书读破,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无关。孔子“韦编三绝”,倒是真的将那书读破了,一而再,再而三,随着书简的破损,书中的精义妙玄也统统涵纳于胸。欧阳修所读之书皆若新收,也并不妨碍其满腹锦绣、卓然大家。

  也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意。凡中外之大师巨匠,无不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经纬天地,驰骋文理;食不厌精难免弱不禁风,唯吃得五谷杂粮,不忌粗蔬野菜,咽得麻辣醋酸,方能博采众长而厚积薄发,兼谙百科且术有专攻。

  “破”,又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小和尚念经的有口无心,一目十行地浮光掠影,漫不经心地信手翻阅,走马观花,不求葚解,均与“破”无缘。

  此处之“破”更指深入其中,出乎其上,有攻关破敌之意。读书亦如攻城掠地,要深研穷究,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将那一本本书化为已有。要读出感悟,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解和创建;是“不破不立”、“破茧化蝶”之“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出神入化,后来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目千里远,一览众山小;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云开月朗,破涕为笑。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即是立足于无数前赴后继的“破”字中的。

  “读书破万卷”,说到底,乃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有删改)

  6.下列对书籍计量单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其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

  B.“卷”原为帛书的计量单位,纸本时期也被应用;唐朝以后,其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

  C.“册”是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之一,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D.“轴”在纸本时期多用作计量单位,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

  7.对“读书破万卷”中“破”酌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要反复阅读,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紧密关联,象孔子“韦编三绝”那样,真的要把书读破。

  B.读书要广泛阅读,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义,既做到学贯中西,也要食不厌精。

  C.读书要苦心阅读,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因此,不能抱着享受的心态去读书。

  D.读书要深入阅读,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要读出感悟、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解和创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图书计量单位的演变,与制作图书的载体变化有关,古今都一直使用的计量单位,说明载体相同。

  B.中国图书的演变经历过四个阶段,即简牍年代、帛书年代、纸本时期和线装书占主流地位的时代。

  C.本文考证的“读万卷书”的量,相当于1.2亿字的书。可见古人读书不仅要达到规定的数量,还要活到老学到老。

  D.本文旨在告诉人们,在生命的进程中应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顾觊之初为郡主簿。谢晦为荆州,以为南蛮功曹,仍为晦卫军参军。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秉权,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东迁、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

  元凶弑①立,朝士无不移任,唯觊之不徙官。世祖即位。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大明元年,征守度支尚书,领本州中正。二年,转吏部尚书。四年,致仕,不许。

  时沛郡相县詹赐,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因得病,吐益虫十余枚。临死语妻张,死后刳②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律伤死人,四岁刑;妻伤夫,五岁刑;子不孝父母,弃市,并非科例。三公郎刘勰议:“赐妻痛往遵言,儿识谢及理,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觊之议日:“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加左军将军,出为吴郡太守。

  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以位号,觊之不受,日:“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孔觊等不能夺。时普天叛逆,莫或自免,唯觊之心迹清全,独无所与。宗甚嘉之。东土既平,以为左将军、吴郡太守,加散骑常侍。泰始二年,复为湘州刺史,常侍、将军如故。三年卒,时年七十六。追赠镇军将军,常侍、刺史如故。谥日简子。

  (选自《宋书•顾觊之传》)

  【注】:①弑(shì):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②刳(kū):剖开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能尚也尚:在……之上,比得上

  B.善于莅民莅:来到,到达

  C.考事原心原:推究

  D.孔觊等不能夺夺:改变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辞脚疾自免归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务简而绩修备必喜而从命

  C.因得病游于三辅,因人京师

  D.寻阳王子房加以位号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

  B.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

  C.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

  D.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觊之具有高雅而朴素的风度,深得谢晦赏识;刘义康当权时,他就以脚病的借口辞官回家,躲过了一劫,后得以起用。

  B.顾觊之为官善治理,他先后担任山阴令及湘州刺史,治理地方都政绩显著,屡得重用。后想辞官,但没得到皇帝的应许。

  C.对待唐赐一案,刘勰认为其妻与子无伤害丈夫和父亲的动机,值得哀怜原谅;顾觊之则坚持依法治罪,并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D.明帝太始初年,天下大乱,四处造反,寻阳王刘子房要重用顾觊之,而顾觊之严格履行当朝规定,担绝了被授予的爵位和封号。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5分)

  (2)时普天叛逆,莫或自免,唯觊之心迹清全,独无所与。(5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渡一夜声。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记载的孑L子言论中,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出了音乐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定风波》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在暴风疾雨中从容淡定的情形。

  五、(12分)

  16.请把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单句。(3分)

  古城镇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人便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新建筑会唤起一时兴奋,但失去城镇的“乡愁”是一种永恒惆怅,一时兴奋最终是弥补不了这一永恒惆怅的。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一场淅沥沥的春雨,给万物带来了滋润,使它们充满生机:小草悄悄的头探出头来,

  ①②

  树枝抽出了嫩芽,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花仙子也不会甘于落后,纷纷把甘③

  露晒向百花,田野里呀、山坡上啊,开满了鲜花,姹紫嫣红;花的香味在十里之内都可④

  以闻到,借用“十里飘香”来形容它一点也不夸张。燕子也仿佛闻到了花香,从南方飞⑤

  回来了,欢快的在屋檐下做新家,累了就暂时停歇在电线上休息,像音乐课本上的一个⑥

  个音符。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18.仔细观察《乌鸦喝水》这幅漫画,请用简洁的话语描述一下漫画的内容,不超过100字。(5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x藏

  佚名

  ①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起了x藏。他说:“我觉得特别想去趟x藏。现世江湖混得我

  特别累,相信去了x藏,一定能找到一种超脱。”我大笑道:“哥们儿,别去了。没用!”

  ②很多人喜欢把旅行当做救命稻草,可谁知“救命稻草”这个词本身就是个谬论。传说“救命稻草”的出处有二:一个人溺水了,抓到了一根稻草,意念上觉得是抓到了陆地,靠意志游到岸边活了下来;二是说那个人靠着稻草的空心呼吸,最终等到了营救。不论哪个,时间长了都救不了命。旅行,其实也只是给了你思考人生的时间罢了,改变不了命运的。

  ③我是个有x藏情结的人。从很小开始,珠穆朗玛峰就成了我的终极梦想,到现在也一直认为,死也要死在珠峰上,给后人做路标都好。一年前,我也一样深信x藏是世间最后一片净土,是最接近佛祖的地方。江湖险恶,红尘世俗,再大的背负,到了x藏都能得到解脱。

  ④可是,从x藏回来后,我不再这么想了。出发之前,很多朋友给我打预防针,说不要对x藏抱太大幻想,你一定要失望的。回来后,我坚定了一开始的论点——x藏拯救不了谁。可是,我却更爱x藏了。

  ⑤x藏,是天堂也是地狱。过了唐古拉山脒,看见雪山的一刹那,那叫欣喜若狂。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水是那么清澈,这不就是天堂么?拉萨河的日落,珠峰星空,羊湖如玉带般的妖娆、山南河岸里的沙洲……睁着眼睛的时候,让你不能不相信这里就是天堂。那些深信着x藏是天堂的人,往往都是外人。他们来了,走了,看到了美景,膜拜了神明,就够了。

  ⑥我很幸运跟我一起去珠峰的有一群援藏医生,跟他们攀谈后,我开始相信x藏也

  是地狱。由于长期缺氧,心脏受到很大的负担,x藏当地人平均寿命比低海拔地区要短。由于交通因素,物资严重缺乏,很多人生了病却没有医药。珠峰大本营住宿那晚,帐篷的主人拿出了嫁妆,想要跟游客换手机,因为买不到。去林芝的路上导游笑话说,那曲挖虫草的人相当富有,有一次拦截了一辆自驾的越野车,从家里搬出好几十万现钞,愣是要买下车子来。我总觉得x藏是神用来测试众生的地方,因为身处苦难,你才会去相信;因为相信,才会满足感恩;因为感恩,才终究能与心魔和平相处从而幸福。

  ⑦x藏既是净土,也是俗世。很多人相信x藏是净土,是因为这里的信众。他们对神虔诚的信仰,在某个瞬间总能影响到你,让你也有片刻相信希望。我住的客栈就在大昭寺旁,早晚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八廓街坐着.看藏民转寺。转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藏民跋山涉水而来,磕等身长头,一步一步都转得很认真;而更多的是拉萨本地人,跟例行公事一样走得很快,跟朋友聊着天,念着*,10分钟转完了赶快去上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快慢,他们多会来大昭寺或布达拉宫朝拜,信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混在这样的人流中,就算你不信,也是平和而幸福的。

  ⑧你要是这个时候就对着世界上的其他人说“看吧,这就是我说的x藏”,那你就错了,因为你一个转身,会发现你刚刚施与钱让她买文具的磕长头的小姑娘,也在伸手向其他的游客要钱。八廓街上满满的都是卖假的天珠、蜜蜡、绿松石的小店,并且一半都是外来人开的。你站在大昭寺广场前望出去,一半的人都穿着冲锋衣,扛着单反。

  ⑨x藏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有那么一大部分人,就算生存条件怎么恶劣,都相信着神灵。他们挖虫草挣了钱,就背着家当来拉萨朝圣,一路艰苦地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却把一整年的收入都捐给了寺院。路上,谁如果生病或车祸去世了,同伴会割下他的头发,带上他的家当,到拉萨捐给寺院。这些信众对物质的*极低,低得让世人无法理解和想象,从而使很大一部分外人相信这样一种平和是x藏带来的,于是在俗世中劳累、受伤以后总想去x藏寻找一种解脱。殊不知,这种平和源于信仰,和x藏无关,因为信仰,这样的人在哪里都能幸福。.

  ⑩话题回到旅行。最近在大学社团的群里,看到很多小孩毕业不到一年就在考虑间隔年,说是工作太累了或者觉得生活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想出去走走。我在旅途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可是回来三两年后,他们该找不着工作的还是找不着工作,该没有方向的还是没有方向。对于迷失自我的人,旅行能够给与的,只是选开漩涡暂时的平静和更多的思考时间,并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式。就像你遗失了灵魂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x藏。

  19.文章为什么从与朋友的聊天写起?(4分)

  20.文中第②段画线的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的作用。(4分)

  传说“救命稻草”的出处有二:一个人溺水了,抓到了一根稻草,意念上觉得是抓到了陆地,靠意志游到岸边活了下来;二是说那个人靠着稻草的空心呼吸,最终等到了营救。不论哪个,时间长了都救不了命。

  21.作者为什么说“x藏是天堂也是地狱,既是净土也是俗世”。(4分)

  22.如今很多年轻人渴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本文结尾却说:“你遗失了灵魂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x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甲地,一个去乙地。等车时听人议论,甲地人精明,问路都收费;乙地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甲地的人想,还是乙地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乙地的人想,还是甲地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于是他们改变了主意,互换了车票。

  去己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好: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可以白吃。去甲地的人发现这里果然是干什么都能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发展到了周边城市。前不久他去乙地考察市场,在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延伸阅读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答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下面初三网小编就大家整理一下中英语阅读理解技巧及顺口溜有哪些 ,仅供参考。  习惯了句式结构简单的中文的我们一见到英文长句子,难免感到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人读到句子一半时就被复杂的从句搞晕了,还有的人等读到句子后面的内容时,前面的句子已经忘得差不[db:cate]
2024-04-24
【导语】政治,它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   【导语】初中的政治课又叫做“思想品德”课,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9号考生 我来[db:cate]
2024-04-22
在这高三复习的紧要关口, 请善待这份希望与寄托, 当疲惫袭 扰、徘徊犹豫、停滞不前时,及时把我们的高三冲刺寄语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从中汲取 精神营养和动力, 激励自己自信、 自立、 自律、 自强, 奋战高考、 勇创佳绩、 无怨无悔! 高 三全体同学: 时间的流逝是那样的悄然无息,我们不知不觉在[db:cate]
2024-04-22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 其中a 、 b,、九年级化[db:cate]
2024-04-21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3知识点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讲课视频  高中数学必修二龙燕第3节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视频  高中数学必修二龙燕 第二章点、直线、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2节 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视频  高中数学必修二龙燕 第二章点、直线、[db:cate]
2024-04-21
本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只牧羊犬,简短的寓言故事因为天冷,就睡在牧羊人给羊吃的干草上。结果,羊吃不着草,感到非常生气,他们认为狗太自私,自己又不能吃草,还不让能吃草的吃。  2 A。上文说天在下着大雪,所以地上应该被覆盖着“厚厚的”雪。  3 C。可能有同学会选go to the hil[db:cate]
2024-04-20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您整理的初一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新人教版,仅供大家参考。  1、在-11,1 2,-2,0,-(-2)中,负数的个数有()  7、若关于x的方程2x+a-4=0的解是x=-2,则a的值等于()  10、点C在线段AB上,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点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11、比[db:cate]
2024-04-20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屡败屡试,语文练习煎熬[db:cate]
2024-04-20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小中考成绩查询勋章级别越高(  1 文化科投档总分=语文卷面成绩+数学卷面成绩+英语卷面成绩+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四学科奖励分  2 奖励分换算办法:物理奖励分=物理卷面成绩×0 9,化学奖励分=化学卷面成绩×0 6,思想品德奖励分=思想品[db:cate]
2024-04-19
葚 敛 髓 鼎 盔 宰 筹 瘁 剽悍 窥伺怏怏 噬 羸 罄 冗 戛 惬 踝 谬 膺 遒妒忌 谰 镐 秽 契 彷徨 皙 钦 捋 羁 悚 篙 蒿  (6)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41)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  ([db:cate]
2024-04-18